查看原文
其他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新旧住宅的适老化转型

2016-12-04 中国养老网
点击上方“中国养老网” 可以订阅哦!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新旧住宅的适老化转型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住宅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个相关领域都在积极探索住宅的转型方向。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引发变革与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基于这一社会背景,从城市老旧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和新建住宅的长生命周期设计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住宅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家庭人口的变化特征,并尝试针对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思路和建议,供读者参考。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住宅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推行住房市场化之后,中国的居住地产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1996—2015年的20年间,商品住宅房屋每年的施工面积增长了15倍,房地产住宅投资更是增长了37倍。

 

自2010年以来,中国商品住宅的建设速度虽然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商品房空置率(增量空置)却在持续攀升,2015年已攀升至46%,这表明目前房地产市场已明显供过于求,商品房库存严重积压,住宅市场趋于饱和。在这个房地产全面调整的“白银时代”,住宅发展的转型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全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未来,随着1962—1973年出生的最大婴儿潮陆续步入老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人口总数的34.1%,即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人。因此,在住宅建设的转型期,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城市当中,无论是老旧住宅还是新建住宅,只有满足各项适老化要求,才能稳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2 城市老旧住宅社区的现状和适老化改造建议

 

2.1 城市老旧住宅社区中的老年人居住状况

 

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约有84%的老人居住在2000年以前建造的住宅当中。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对住宅年代和老年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叠加分析(图1)可以发现,住宅建成年代越早的地区,老年人口密度越高。住宅建设年代在1981年以前的地区,老年人口密度普遍高于1 500人/ k㎡,其中位于中心城区的部分区域,老年人口密度甚至高达3 000  /  k㎡,而住宅建设年代在2000年以后的地区,老年人口密度则大多不足1 000人/ k㎡。 


北京市住宅建设年代越早的地区,老年人口密度越高

 

城市中建设年代较早的住宅多为单位分配给职工的福利住房。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拉开了工业化建设的序幕,期间,有大量本地和从各地抽调而来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投入到了大城市的发展建设当中,为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城市先后建设并分配了很多福利住房。时至今日,这些福利住房的主人大多已步入了老年,这些福利住房所分布的地区也成为了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例如北京市的永乐东小区北社区,其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为首钢通用机械厂职工的福利住房,目前该小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了40%,远远高于23.4%的全市平均水平。

 

对于居住在这些老旧小区当中的老人而言,目前的居住生活已经存在诸多不便,但是现有的经济条件大多不允许他们更换更好的住房,而且在主观意愿上,他们也更希望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因此,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

 

2.2 城市老旧住宅社区不适合老人使用的现状问题分析

 

受到经济、技术、劳动力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早年的住宅设计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普遍采用较为落后的砖混结构,没有配置电梯。但随着近年来老旧社区当中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除了设施设备的自然老化之外,诸多不适合老人使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最为严重的包括以下几点:

 

(1)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困难

 

从建国后到20世纪末期,大量建设的住宅主要为六层以下的砖混结构。由于在1999年以前执行的相关规范当中,未对多层住宅设置电梯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些住宅大多没有设置电梯。相关数据显示,上海市约有1.7亿㎡的多层老式住宅,其中约60%都没有设置电梯,但是随着这些住宅中的人口老化现象日趋严重,上下楼困难的问题愈发普遍,造就了一大批“悬空老人”。

 

(2)砖混结构,后期难以改造

 

20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的老旧住宅多采用砖混结构,墙体承重限制了空间格局,给适老化改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图2)。


砖混结构老旧住宅面积狭小,通行不便,且难以改造

 

房间面积狭小、通行宽度不足的问题最为突出。老旧住宅的门洞和过道宽度普遍较窄,房间内能够留出的通行空间也较为有限,因此对于需要使用轮椅的老人而言,室内的通行与回转会受到较大的阻碍。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必须在照护者的协助下才能够完成起床、穿衣、如厕、洗浴等日常起居活动,但由于房间面积普遍较小,很多情况下都无法为照护者提供充足的协助操作空间,因此老人的安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室内存在高差的问题也较为严重。例如,不少老式住宅的卫生间在设计之初采用的是蹲便器,为此地面一般需要垫高(0.1 m~0.2 m),在门口形成一步台阶,但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上下台阶会变得愈发困难和危险。虽然一些住户已在改造时拆除了垫高的部分,并将蹲便器更换为了坐便器,但由于难以处理好防水问题,改造后的卫生间还是不得不设置了门槛。此外,户门、阳台门等处也普遍存在门槛,给老人的通行造成了不便。

 

(3)基础设施陈旧,缺少公共服务设施

 

经过长期的发展,很多老旧住宅社区虽然形成了较为茂盛的植被景观,尺度也较为宜人,但由于没有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和维护,道路铺装、照明系统等基础设施已经非常陈旧,无障碍设计方面也一直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考虑。

 

很多老旧社区在设计时都没有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或预留相应的用房、用地。因此,其中现存的公共服务设施大都是后期搭建的违章建筑,或是由自行车棚等临时建筑改造而成的,未经统一规划,建筑条件较为简陋,已无法较好地行使包括为老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职能,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影响城市面貌。

 

2.3 城市老旧住宅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建议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在针对老旧社区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具体内容包括节能改造、设备更新、抗震加固、立面整治等等,但大多未明确涉及适老化改造。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已是大势所趋。为避免资源浪费,笔者认为适老化改造也应纳入本轮改造的范围当中,并从改造思路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为老旧住宅增建电梯的同时做好社区环境的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老旧住宅加建电梯的改造工程,如能借此机会,将社区环境进行一并改造,将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大的便利。在老旧社区室外环境的改造当中,需要着重关注细节的适老化和无障碍设施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社区中的无障碍设施需要从住宅室内、公共走廊、电梯、楼栋入口、人行步道一直延续至社区出入口,覆盖居民的主要通行区域。一些已经进行过无障碍改造的社区虽然在楼栋入口处增设了无障碍坡道,但却没有关注景观环境当中人行步道的无障碍改造(图3),使得社区中的无障碍系统缺乏连续性。


 
一些老旧社区在改造当中虽然在楼栋入口处增设了无障碍坡道,但却没有关注到景观环境中人行步道的无障碍改造

 

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大多体现在细节当中,现有的改造项目虽然大多能够注意到平整地面、安装扶手等等,但往往容易忽视停车、标识系统、夜间照明等方面的细节设计,而这些细节实际上都是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需要全面、充分地理解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做出人性化的改造设计。例如,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电动代步车作为短途外出时的交通工具,因此应注意在楼栋入口附近的室外环境改造中为代步车提供停放和充电的位置(图4)。居住区当中的楼栋号、单元号、服务设施指示牌等标识系统应清晰醒目,便于老年人识别。适老社区当中的夜间照明应适当提高照度,并在单元入口、活动场地、园林水域、高差变化处进行重点照明……只有处处留意细节设计,社区的适老化水平才能够得到整体的提升。

 
在楼栋入口附近增设非机动车的停放场地,并设置充电桩

 

(2)挖掘潜力,完善老旧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

 

虽然老旧社区当中的用地已经非常紧张,但依然可以挖掘出一些有潜力发展成为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和用房。例如社区中原有的一些园林设施,以及不影响住户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公共绿地,都有机会进行加建或改造,特别是住宅山墙面的用地,最有可能加以整体利用。

 

日本的多摩平之森老年公寓(图5)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它由两栋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公营住宅改扩建而成,为了完善老年公寓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时沿两栋住宅的山墙面加建了一座带状的配套用房,其既作为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食堂和公共集会场所,同时又面向周边社区的居民开放。这样的改造方式不但对社区既有的居住生活环境影响较小,而且还起到了激发社区活力的积极作用。


日本的多摩平之森老年公寓通过在老旧住宅的山墙面上进行加建来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中国,这种沿山墙面加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方法同样可行。以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大批量建设的多层单元式住宅为例,这些住宅的山墙面大都不开窗(图6),因此在其山墙面上加建公共服务设施通常不会影响到住户家中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中国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大批量建设的典型多层住宅在山墙面上均未开窗

 

(3)协助居民进行老旧住宅套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很多子女都希望通过装修改造为家中的老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并且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由于他们大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改造后的户型在很多方面都没能做到真正的适老,且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一些住宅的改造当中,将卫生间扶手安装在了非承重墙上,但由于非承重墙通常采用的是轻质或空心材料,扶手很难安装牢固,且无法承受较大的力量,老人使用时,一旦发生扶手脱落的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由于年轻人对老年人行为需求的理解不够到位,他们设计、装修和施工的居住空间往往并不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方式,如宣传教育大众或组织经过专业训练的装修团队,协助居民进行老旧住宅套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一方面,可借助住宅公共空间改造(如加装电梯)的机会,统一帮助居民进行套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例如,北京大有北里社区在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的同时,扩大了每一户的套内面积,使空间格局更合理,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并满足了轮椅的通行需求,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居住生活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图7)。


 
北京市大有北里社区老旧住宅改造前后户型平面图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没有机会对住宅进行统一改造的居民而言,需要注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扶手的安装、地面高差的消除等等,并通过普及教育的方式将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知识传播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顺利地完成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图8)。 

可通过简明易懂的漫画形式向居民普及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基础知识

 

2.4 小结

 

老旧住宅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建筑师作为其中的一员,除了完成好相关的设计任务之外,还需要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为推动改造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现行“9073”的养老居住政策,90%的老人需要在家中度过晚年的时光,因此对既有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本轮老旧社区改造机会难得,并且很有可能是居住在其中的老年人所能够经历的最后一次改造。因此,在本次改造当中,需要我们从建筑设计的层面为老人提供有力的生活支持,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自理生活时间,并考虑到老人需要护理时的空间需求,从系统化、精细化和前瞻性的角度,全面提高老旧住宅社区对于老年人口的承载能力。

 

3 城市新建住宅户型的现状和适老化设计建议

 

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10亿㎡的住宅开工建设。虽然新建住宅的结构寿命可达百年,但它的设计却没能充分考虑长生命周期内使用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面对老年人口的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住宅户型的设计尚不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在本节中,笔者将主要从老年人的角度,分析家庭人口变化对居住模式的影响以及新建住宅户型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适老化设计的思路和建议。

 

3.1 生育政策调整和空巢比例增多对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步入生育年龄、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以及空巢老人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发生着新的变化,改变着家庭的居住需求,进而影响到住宅的户型设计。在与老年人相关的变化当中,以下两类现象最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生育政策调整,三代同堂的居住需求增多

 

中国从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直至2000年前后才逐步放开,期间出生的“80后”和“90后”,如今已经或即将到达生儿育女的年龄,而他们的父母(“50后”和“60后”)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人的行列。

 

在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当中,两人大多需要同时工作才能够承担起购房还贷压力,即便是在孩子出生后的两三年时间当中,他们也不太可能在孩子身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此期间,往往需要家中的老人和他们一同居住,帮忙照顾孩子。2014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了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会下降至40%左右。在老人抚养孙子女期间,整个家庭通常会以三代同堂的形式共同居住一段时间,因此,住宅户型不仅需要满足年轻夫妇一家三口的居住需求,还应考虑为家中的老人提供临时居住空间。

 

随着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未来几年中国将迎来人口出生的高峰,预计出生人口数量的峰值将超过2 000万人,比2015年增长20%以上。为了使两个孩子的年龄尽可能接近,便于集中抚养和照顾,很多夫妇都会选择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准备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意味着祖孙三代同堂居住的时间将得到进一步的延长。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为了使住宅户型在更长的时间里满足老人的居住需求,应考虑对老人使用的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

 

(2)空巢老人增多,老老相助的居住模式愈发普遍

 

截至2015年,中国的空巢老人已经达到了老年人总数的一半。⑥城市中,很多老人的子女由于长年在外地或国外发展,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这种现象在高校或机关大院当中尤为普遍,很多空巢老人目前都是由邻居或单位同事帮忙照顾的。

 

为了照顾好社区当中的高龄空巢老人,北京、天津等地正在尝试采用互助式养老的模式,通过结对子,使低龄老人发挥余热,减轻高龄老人家庭养老的压力。未来,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家庭当中低龄老年子代赡养高龄老年亲代的可能性将明显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老老相助居住模式将变得更加普遍。这种居住模式与常见的核心家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多位老人共同居住对户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

 

(图片来源:图1根据参考文献[4][5]绘制,图4引自参考文献[9],图5由日本多摩平的森老年公寓宣传册图片改绘而成,图6引自参考文献[11],图7由参考文献[12]中图片改绘而成,图8由马笑笑绘制,图10引自参考文献[16],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

 

(来源:华坤设计)

热文推荐

主办单位:

支持单位:

幸福颐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特别感谢!

 

中国养老网 Cnsf99.com

微信公众号:cnsf99

合作邮箱:cnsf99@163.com

手机:18801069617微信

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长按扫描访问首页

添加小编微信发送名片照片,即可获得海量养老产业相关资料!

发布项目、招聘、投融资等信息

欢迎投稿 感谢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中国养老示范联盟 结交更多养老健康产业优秀人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